台視 2007-04-27 21:15
全國各界為了北京奧運的聖火是否來台灣,鬧得沸沸揚揚;其實,早在1964年的東京奧運,就曾經讓聖火繞行台北市,當時還在台北市的大街小巷引起很大的騷動
*觀看引用網址裡面有珍貴的歷史畫面喔*
引用http://forum.news.yam.com/trackback.php/20070427212645
2007/5/4
桌球的起源
陳師正 08-05 17:51
桌球的起源,各國都有不同說法。但根據國際桌球協會1976年的資料並參閱南斯拉夫《從倫敦到塞拉熱窩》(1973年版)、日本《百科詞典》(1973年版)中的有關部分和中國大陸1935年出版的《桌球須知》等,可以做下列說明:
採用球拍作為擊球器具的三個現代運動項目網球、桌球、羽毛球,均衍生於中世紀的網球。十九世紀後期,當時英國有一些大學生,在室內以餐桌為球台,以兩把高背椅子掛上一根線當作球網,採用軟木或橡膠做成的球,以羔皮紙貼成的長柄橢圓形空心球拍,在台子上將球打來打去算是開端。
而最初這種遊戲不叫做《桌球》,而叫做弗利姆弗拉姆(Flim--Flame),又稱為高西馬(Goossime)。
當時球台和球網的大小及高度均有了統一規定。記分方法有10分、20分、50分或100分為一局的。發球的方法也有嚴格限制,即現今的把球先擊到自己台面再落到對方台面,球可直接發到台面規定的任何地方。後來玩的人越來越多,於是就成了一種家庭娛樂活動。
1890 年左右英格蘭一位退休的越野賽跑運動選手詹姆斯吉布從美國帶回賽璐珞材質的球,隨後產生了用這種小球來替代軟木球和橡皮球的想法。由於當時普遍使用的羔皮紙球拍擊到球和球碰台後發出『乒乓』的聲音,所以便以聲命名叫做乒乓球。其後也被稱為桌上網球(table tennis)。
1900到1902年桌球傳入日本,1905到1940年間則傳入維也納和布達佩斯。
引用http://sports.yam.com/show.php?id=0000013986
桌球的起源,各國都有不同說法。但根據國際桌球協會1976年的資料並參閱南斯拉夫《從倫敦到塞拉熱窩》(1973年版)、日本《百科詞典》(1973年版)中的有關部分和中國大陸1935年出版的《桌球須知》等,可以做下列說明:
採用球拍作為擊球器具的三個現代運動項目網球、桌球、羽毛球,均衍生於中世紀的網球。十九世紀後期,當時英國有一些大學生,在室內以餐桌為球台,以兩把高背椅子掛上一根線當作球網,採用軟木或橡膠做成的球,以羔皮紙貼成的長柄橢圓形空心球拍,在台子上將球打來打去算是開端。
而最初這種遊戲不叫做《桌球》,而叫做弗利姆弗拉姆(Flim--Flame),又稱為高西馬(Goossime)。
當時球台和球網的大小及高度均有了統一規定。記分方法有10分、20分、50分或100分為一局的。發球的方法也有嚴格限制,即現今的把球先擊到自己台面再落到對方台面,球可直接發到台面規定的任何地方。後來玩的人越來越多,於是就成了一種家庭娛樂活動。
1890 年左右英格蘭一位退休的越野賽跑運動選手詹姆斯吉布從美國帶回賽璐珞材質的球,隨後產生了用這種小球來替代軟木球和橡皮球的想法。由於當時普遍使用的羔皮紙球拍擊到球和球碰台後發出『乒乓』的聲音,所以便以聲命名叫做乒乓球。其後也被稱為桌上網球(table tennis)。
1900到1902年桌球傳入日本,1905到1940年間則傳入維也納和布達佩斯。
引用http://sports.yam.com/show.php?id=0000013986
桌球史
一、桌球起源與簡史:
1.桌球起源:由網球衍生而來,十九世紀後半,英國大學生以餐桌為球,採用軟木或橡膠做成的球,以糕皮紙貼成的球拍進行遊戲,此為現代桌球之起源。
2.桌球簡史:
a.現代桌球約西元1900年左右在英國急速展開。
b.1926年成立國際桌球聯盟。1927於倫敦舉行第一屆世界桌球大賽。
c.1935年世桌賽出現單層顆粒膠皮。
d.1940-1946年世界桌球大賽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停辦。
e.1952年十九屆世桌賽起,持直拍的亞洲選手開始活躍於世界桌壇。
f.1961年世桌賽日本選手使用反貼海棉膠球拍。
g.1961-1971年六屆世桌賽大陸選手使用正貼海棉膠球拍採近檯快攻活躍桌壇。
h.1973、1975年兩屆世桌賽中先後出現單層和海棉正貼長顆粒、抗旋性(anti-spin)反貼海棉膠球拍。
i.1988年漢城奧運將桌球列為正式項目。
3.實力較強國家:中國大陸、日本、南、北韓及歐洲各國。
二、桌球之場地、用具:
1.球桌與球網:
a.國際規格之球桌長274cm、寬152.5cm、高76cm、厚度2.5cm。
b.球網高15.25公分、網架應自球檯橫出15.25公分。
2.球:球應為直徑40mm、重量應為 2.7g的圓球體。
3.球拍與膠面:
A.球拍:球拍的大小、形狀及重量均無限制(直板與刀板、單板與合板、方形與圓形),但底板應為平坦而堅硬。
B.膠面: 用以擊球之拍面應以一塊連黏合物在內,總厚度不超過 2公釐,顆粒向外的顆粒膠覆蓋,或用一塊連黏合物在內總厚度不超過4公釐,顆粒向內或向外的海綿膠覆蓋。
a.平面(反貼膠面):摩擦力大,彈性較佳。
b.顆粒(正貼膠面):摩擦力小,彈性較差,另有長、短顆粒之分。
c.抗旋膠面(Anti-Spin):性質接近長顆粒膠面,為平面膠面。
C.球拍兩面不論是否有覆蓋物應為無光澤,其一面為鮮紅色,另一面為黑色。
D.球員在比賽開始前及比賽中更換球拍時,應將球拍向裁判員及對方展示,並容許他們檢查。
三、握拍法:
1.執筆式(直板):盛行於亞洲各國,握拍時正面以拇指和食指夾住球拍;反面以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於背面支撐,背面三指伸直或彎曲視打法而定。(※握拍不宜過深,會影響手腕的靈活運用。)
2.握手式(刀板):盛行於歐洲各國,握拍時類似握手方式握住球拍,拇指和食指握正、反兩面;剩下三指握住拍柄。
1.桌球起源:由網球衍生而來,十九世紀後半,英國大學生以餐桌為球,採用軟木或橡膠做成的球,以糕皮紙貼成的球拍進行遊戲,此為現代桌球之起源。
2.桌球簡史:
a.現代桌球約西元1900年左右在英國急速展開。
b.1926年成立國際桌球聯盟。1927於倫敦舉行第一屆世界桌球大賽。
c.1935年世桌賽出現單層顆粒膠皮。
d.1940-1946年世界桌球大賽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停辦。
e.1952年十九屆世桌賽起,持直拍的亞洲選手開始活躍於世界桌壇。
f.1961年世桌賽日本選手使用反貼海棉膠球拍。
g.1961-1971年六屆世桌賽大陸選手使用正貼海棉膠球拍採近檯快攻活躍桌壇。
h.1973、1975年兩屆世桌賽中先後出現單層和海棉正貼長顆粒、抗旋性(anti-spin)反貼海棉膠球拍。
i.1988年漢城奧運將桌球列為正式項目。
3.實力較強國家:中國大陸、日本、南、北韓及歐洲各國。
二、桌球之場地、用具:
1.球桌與球網:
a.國際規格之球桌長274cm、寬152.5cm、高76cm、厚度2.5cm。
b.球網高15.25公分、網架應自球檯橫出15.25公分。
2.球:球應為直徑40mm、重量應為 2.7g的圓球體。
3.球拍與膠面:
A.球拍:球拍的大小、形狀及重量均無限制(直板與刀板、單板與合板、方形與圓形),但底板應為平坦而堅硬。
B.膠面: 用以擊球之拍面應以一塊連黏合物在內,總厚度不超過 2公釐,顆粒向外的顆粒膠覆蓋,或用一塊連黏合物在內總厚度不超過4公釐,顆粒向內或向外的海綿膠覆蓋。
a.平面(反貼膠面):摩擦力大,彈性較佳。
b.顆粒(正貼膠面):摩擦力小,彈性較差,另有長、短顆粒之分。
c.抗旋膠面(Anti-Spin):性質接近長顆粒膠面,為平面膠面。
C.球拍兩面不論是否有覆蓋物應為無光澤,其一面為鮮紅色,另一面為黑色。
D.球員在比賽開始前及比賽中更換球拍時,應將球拍向裁判員及對方展示,並容許他們檢查。
三、握拍法:
1.執筆式(直板):盛行於亞洲各國,握拍時正面以拇指和食指夾住球拍;反面以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於背面支撐,背面三指伸直或彎曲視打法而定。(※握拍不宜過深,會影響手腕的靈活運用。)
2.握手式(刀板):盛行於歐洲各國,握拍時類似握手方式握住球拍,拇指和食指握正、反兩面;剩下三指握住拍柄。
基本技術動作口訣
原作者:劉海克
一、頭訣口訣不能羅萬象,僅把要點來提供, 速度旋轉多變化,有賴觸類能旁通。
二、準備姿勢立足肩寬微提踵,屈膝彎腰莫挺胸, 拍置腹前眼注視,準備移動體放鬆。
三、發球伸掌拋球向上空,球落擊法有多種, 上下側旋擦球面,長短輕急力不同。
四、接發球"準備姿勢"接發球,來球旋轉反向送, 上旋推擋下旋搓,長抽短吊爭搶攻。
五、正手攻球切忌抬肘握拍松,前臂向前向上動, 左腳稍前體右轉,傾拍一般擊球中。
六、反手攻球前臂擱腹臂貼胸,肘為軸心臂腕動, 左腳移後腰左轉,傾拍斜擊球上中。
七、推擋球推擋多用反手方,動作猶似反手攻, 前臂發力向前下,傾拍推擋球上中。
八、搓球拍先稍仰後平送,向前摩擦球下中, 手腕配合小臂動,球轉不轉靠腕動。
九、削球判斷來球先移動,屈腿轉體引拍送, 先仰後平擦球底,向前下作弧形動。
十、弧圈球揮拍力向前上衝,薄擦球面位上中, 越薄越轉成弧圈,擦面要寬力加重。
十一、回擊弧圈球傾拍蓋住球上中、及時調拍心放鬆, 削擊移拍上而下,短促截球位偏中。
十二、放高球離台抖切球下中,高拋物線前上送, 遠吊對方左右角,越高、遠、轉越成功。
十三、殺高球球彈高起莫著急,移位待落額上空, 手臂環轉向前壓,亦可斜砍球側中。
十四、滑板球拍向右前似擊球,手腕突轉向左送, 斜擦球左側力抽,聲東擊西奏奇功。
十五、短球對方離台宜短吊,貌似長拍宜輕送, 拍平減力輕遞球,豎板輕擋亦可用。
十六、步法練球切忌丟步法,擊球應先步移動, 先動後打是關鍵,步法混亂手法空。
訂閱:
意見 (Atom)